商品分类
品牌标准品
ProSpec 细胞因子 蛋白 抗体 | LabTools植物提取物 | USP标准品 | EP标准品 | 中检所标准品 | TRC标准品 | BP标准品 | JP标准品 | ChromaDex植物/中药标准品 | Dr.E 标准品
行业标准品
环境分析标准品 | 食品分析标准品 | 药物分析标准品 | 植物/中药对照品 | 工业检测标准品 | 农药检测标准品 | 兽药检测标准品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皿 | 细胞培养板 | 细胞培养瓶 | 玻璃培养皿 | 细胞刮刀/刮铲 | 细胞筛网 | 培养皿消毒桶 | 培养皿架 | 玻底培养皿 | 玻底培养板 | 爬片 | 细胞工厂 | 细胞培养其他
微生物学
细菌培养皿 | 接种环 | 接种针 | 涂布棒 | 接种棒 | 接种针·接种环消毒器
分子生物
冻存管 | 离心管盒 | PCR封板膜 | PCR板 | 离心管 | PCR管 | 冻存盒 | 酶标板 | 离心管架 | 酶标条
组织学·生物通用耗材
载玻片 | 盖玻片 | 深孔板 | 深孔板封板膜 | 透析袋 | 透析袋夹子 | 包埋盒 | 生物垃圾袋 | 病理刀片
样品前处理
针式滤器 | 滤纸 | 加液器 | 滤膜 | 过滤器及配件
色谱耗材
液相色谱柱 | 气相色谱柱 | 进样瓶及配件 | 进样针 | 顶空瓶及配件 | 液相色谱耗材 | 气相色谱耗材
检测耗材
滴定管 | 硅胶板 | 比色皿 | 比色管 | 试纸 | 层析缸 | 染色缸 | 比重瓶 | 滴定台
计量器具
烧杯 | 量筒 | 三角烧瓶/锥形瓶 | 量杯 | 容量瓶 | 胖肚移液管 | 刻度吸管
样品储存·样品管理
试剂瓶 | 自封袋 | 样品瓶及盖垫 | 小口瓶/窄口瓶 | 大口瓶/广口瓶 | 氟化瓶·氟化桶 | 种子瓶 | 碘瓶 | 滴瓶 | 样品标签 | 样品管 | 标识胶带 | 样品管盖 | 圆底溶剂安瓿瓶 | 玻璃标本瓶 | 三通道旋盖 | 试管架 | 试管夹
反应·连接·冷凝
烧瓶 | 冷凝管 | 烧瓶托 | 橡胶管 | 乳胶管 | 硅胶管 | 分馏头 | 接头 | 蒸馏头 | 夹子 | 双排管 | 三通接头 | 导气管 | 烧杯架 | 升降台 | 铁圈 | 反应瓶 | 抽气接头 | 反应管 | 转接头 | 鼓泡器 | 接受管
移液·分液
吸头 | 离心管 | 移液器 | 瓶口分液器 | 塑料移液管 | 连续分液器 | 吸头盒
研磨·分离·过滤
过滤瓶 | 漏斗 | 砂芯滤球·具砂板过滤管 | 单链球·双链球 | 脱脂棉 | 分水器 | 过滤皮碗 | 不锈钢筛子 | 研钵 | 漏斗架 | 层析柱 | 尼龙滤网 | 砂芯坩埚
蒸发·干燥
干燥器 | 坩埚 | 结晶皿 | 蒸发皿 | 表面皿 | 吹风机 | 坩埚钳 | 坩埚架 | 气体干燥塔 | 干燥管
称量·取样·加样
巴斯德吸管/一次性吸管 | 采样杯 | 采样拭子 | 毛细管 | 铝称量盘/铝盘 | 洗耳球·大容量手动移液器 | 药刮 | 药勺 | 胶头 | 称量纸 | 称量瓶 | 采样袋 | 不锈钢铲子 | 镊子 | 胶头滴管 | 塑料称量盘 | 药物天平
蛋白质分析试剂盒
核酸纯化试剂盒和试剂
核酸纯化试剂盒和试剂
RNA纯化试剂盒
酶底物
呈色
基础培养基
DMEM培养基
细胞解离试剂
胰蛋白酶
密封·搅拌·塞子
封口膜 | 试管塞 | 磁力搅拌子 | 反口胶塞 | 生料带 | 真空油脂 | 吸磁棒 | 硅胶塞 | 橡胶塞 | 搅拌棒 | 四氟搅拌塞 | 搅拌器套管 | 玻璃空心塞·玻璃实心塞
清洗·收集·回收
塑料洗瓶 | 气球 | 刷子 | 废液桶 | 氧气袋 | 球胆/气囊 | 酸缸/碱缸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文章 > 解读 2016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浏览历史

解读 2016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来源于互联网 / 2016-10-09
解读 2016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时间 3 日 17 时 30 分,由诺贝尔委员会宣布,日本科学家 Yoshinori Ohsumi (大隅良典)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他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摘要

 

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并阐明了自噬作用机制,这是细胞成分降解和回收的基本过程。

 

autophagy 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 auto- 和 phagein,意思分别是自我和吞噬,因此自噬表示自我吞噬。 1960s 开始产生自噬这个概念,那时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细胞损害自身组分,把他们包围在细胞膜内,形成袋状囊泡,运输到回收部位,称为用来实现降解的溶酶体。对这个现象研究的难点在于对这个方面知之甚少,知道 1990s Yoshinori Ohsumi 用酿酒酵母来验证自噬不可或缺的编码基因。然后他进一步阐明了酿酒酵母中自噬的作用机制,并标明类似复杂的作用机制在我们的细胞中也存在。

 

Yoshinori Ohsumi 的发现对我们理解细胞如何回收他的组分来说,可以说是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视角。他的发现为我们理解自噬在很多生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指明了道路,比如对饥饿或感染的反应。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疾病和一些癌症或精神疾病的一些吞噬过程。

 

降解--所有活细胞的核心功能
 

1950s中期,科学家发现了新的细胞组分--细胞器,含有消化蛋白的酶、碳水化合物和脂类。这个细胞器被称为溶酶体,用来降解细胞组分。比利时科学家 Christian de Duve 因为溶酶体的发现获得 197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0s 新的研究发现溶酶体里有时有大量的细胞组分,甚至细胞器。细胞似乎有运输大量物体到溶酶体的运输机制。进一步的生化和微观分析揭示是通过囊泡运输这些物体到溶酶体来实现降解。Christian de Duve 在发现溶酶体以后,发明了术语自噬来描述这个过程。这些囊泡也叫自噬小泡。



1970s 和 1980s,研究人员集中精力研究降解蛋白的另一个系统, 也叫蛋白酶体。在这个领域,Aaron Ciechanover, Avram Hershko 和 Irwin Rose 因为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获得 2004 年诺贝尔化学奖。蛋白酶体可有效降解蛋白质,但是这个机制没有解释清楚细胞是如何摆脱大蛋白复合物和老的细胞器。那么自噬或许能解释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开创性实验

Yoshinori Ohsumi 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很活跃,直到 1988 年他创办了自己的实验室,才开始聚焦研究液泡中蛋白降解。液泡是一个细胞器,相当于人体中的溶酶体。酵母细胞比较容易研究,因此它们经常被用来作为人类细胞的模型。尤其是用来鉴别对复杂细胞途径非常重要的基因方面特别有用。酵母细胞非常小,内部结构在分辨显微镜下也不容易看到,因此 Yoshinori Ohsumi 也不确定酵母体内是否存在自噬。他说,自噬过程是活跃的,如果他能扰乱液泡中的降解过程,那么自噬体会在液泡中积累,从而在显微镜下可见。因此他培养了液泡降解酶缺乏的突变酵母,同时慢慢地刺激发生自噬,结果是惊人的。不到一个小时,液泡中充满了未退化的小囊泡,就是自噬体。他的实验证明了酵母中存在自噬。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方法来验证和表征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基因。 Yoshinori Ohsumi 在1992 年发表了这个关键性突破。
 

自噬基因如何被发现

Yoshinori Ohsumi 开始利用他构建好的酵母基因工程菌开展进一步研究。如果对自噬有影响的基因失活,那么这个自噬体积累过程不会发生。Yoshinori Ohsumi 将酵母细胞暴露中化学物质中来实现对一些基因的随机突变,然后他诱导了自噬。结果奏效了。在他发现酵母中存在自噬的一年内,随后他发现了和自噬有关的第一个基因,在他随后的研究中,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被表征。结果显示自噬由一系列蛋白和蛋白复合体控制,每一个调控自噬萌发和产生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核心论文
Takeshige, K., Baba, M., Tsuboi, S., Noda, T. and Ohsumi, Y. (1992). Autophagy in yeast demonstrated with proteinase-deficient mutants and conditions for its induction.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19, 301-311
 
Tsukada, M. and Ohsumi, Y. (1993).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utophagy-defective mutants of Saccharomyces cervisiae. FEBS Letters 333, 169-174
 
Mizushima, N., Noda, T., Yoshimori, T., Tanaka, Y., Ishii, T., George, M.D., Klionsky, D.J., Ohsumi, M. and Ohsumi, Y. (1998). A protein conjugation system essential for autophagy. Nature 395, 395-398
 
Ichimura, Y., Kirisako T., Takao, T., Satomi, Y., Shimonishi, Y., Ishihara, N., Mizushima, N., Tanida, I., Kominami, E., Ohsumi, M., Noda, T. and Ohsumi, Y. (2000). A ubiquitin-like system mediates protein lipidation. Nature, 408, 488-492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在线客服
X
客服电话
4007 720 726
客服邮箱
sales@labtools.com.cn